去年熟年優雅學院推出「葵照護」這本書,介紹在日本小規模多機能的照護型態,在台灣掀起一片風潮。

那時候就聽張芳玲總監說日本有一部在談葵照護的電影,不知道台灣甚麼時候會上映。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四月多的時候得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愛福家協會共同引進「照護人,有你真好」這部電影的時間,就趕緊預約了校園公益的場次。感謝這兩個單位,也特別感謝臺灣松下的贊助,讓校園的師生可以欣賞到這部很棒的電影。
對於關心銀髮、長照議題的朋友來說,這部電影不會給你太多新的啟發,除非你對於新形態的照護模式很陌生。即便如此,電影劇情的鋪陳還是讓人有滿滿的感動,看到照護者的心情轉折、家屬及被照護者的心態、行為轉變,心情也會隨之起伏。看完電影才意識到,電影的海報真是太棒的設計,一顆橘子串起了多少的情份,非常令人動容。
重新思考「照護」
放映的當天,很幸運有錸工場的吳炯麟董事親臨現場,吳董事因為精通日文,還跟大家分享了電影中的一個詞彙「向き合う」,他認為把這個詞彙翻譯成「照護」並不恰當,因為這個詞彙在日文中的意涵,更像是要面對問題、不逃避,也就是照護人的角色應該是協助被照護者面對問題、不逃避,盡可能繼續生活下去。

筆者認為陪伴長輩積極面對人生是小規模多機能照護的一個精隨,這和大家對於照護的想像是不大一樣的。照護員的角色固然是照護,但該做的不是服貼的照護,而是適性調整,讓被照護者能夠有尊嚴的、盡可能自主的過生活。要做到這樣的地步,不見得會比服貼的照護來得輕鬆,而是需要很多留意很多的眉角,像是要深入了解被照護者年輕的生活、喜好以及現在的習慣等等。
電影中對於這個部分有很多的著墨,不論是陪同年輕時是模特兒的奶奶一起走台步,或是幫曾是幼兒園的老師創造和小朋友合唱的機會等等。筆者自己就很希望若有一天自己需要被照護的時候,可以接受到這樣的服務型態,那麼一定會非常的幸福。

其實這個夢也沒有那麼遠,因為在台灣已經陸續有機構用這樣的模式在經營, 夢之湖-錸工場日間照護中心就是如此,用減法照護的方式 (點這看減法照護,人生加分這本書),鼓勵被照護者要自主自立(點這裡看我們先前的介紹)。
電影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也如實呈現了家屬的狀態,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多數的人其實都沒有準備好要當照護者,當家中突然有人需要被照護的時候,往往是手忙腳亂的。
在台灣,因為孝道的糾結,讓很多人很難做決定,結果最後是苦了自己也苦了被照護者。每種照護模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要看哪一種方式是對被照護者最好的,但是筆者個人認為好的照護應該是陪伴多一些、照顧少一點,才能讓被照護者不要一直退化,盡可能保有自我。電影中一些照護人與被照護人之間的互動是很棒的楷模,若你有一天需要照護他人,特別是已經有失智的人,片中的一些小訣竅都是很值得你試試看的!
照護的代價
放映會當天,弘道的同仁陸敬淳來現場跟大家做分享,她本身有去日本參與小規模多機能的服務,對她也是有很多好的衝擊。因為在台灣她主要是督導,到了日本卻要上第一線去服務,加上語言的隔閡,讓她非常能夠同理劇中男主角的心情。

在私下的討論中,也了解在日本小規模多機能照護,多數有日本長照保險的經費補助,所以被照護者的負擔不是那麼重。筆者其實很好奇,他們的人力配置比例是怎麼樣的,感覺人力是非常充足的,這樣就意味著成本其實不低。不過,若能夠結合社區的力量,健康長者的志願人力,或許要達成這樣的照護人力配置,也不一定要花大錢。
目前臺灣的長照政策是滾動式在修正,不過很多的是著墨在哪些服務可以給付,哪些要給付多少,這實在不是太有意義。我們應該要思考怎麼把長照的內容升級,而不是只有名稱升級而以。民眾也該對於照護有新的想法,不要糾結在過去的照護思維,否則就會陷入抱怨補助這麼少,還不如請一個外籍看護工的思維。
希望政府單位能夠購入版權,讓更多人可以看到這部電影,畢竟最需要看這部電影的不是已經在長照領域服務的人員,而是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