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父母該怎麼和壯年的子女相處

最近看了兩部電影,《孤味》、《親愛的房客》,劇中的共通性,除了都有陳淑芳這位演技精湛的演員之外,就是都涉及到了老年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的議題。

在《孤味》中,我們看到了媽媽依據是關心著兒女的,但從兒女的角度出發,總覺得媽媽的關心搔不到癢處,反而顯得囉嗦,讓人相當有反感。在《親愛的房客》中,媽媽則是基本上和兒子們沒有什麼話說,任兒子予取予求,需要錢就給錢,需要幫忙照顧孩子,就幫忙照顧孩子。

在《孤味》中的媽媽,至少還口頭上抱怨了,說女兒不懂得感謝自己的辛苦;在《親愛的房客》中,媽媽則是秘密計劃自己的復仇?把唯一值錢的房子過戶給孫子,而不是給自己的兒子。

華人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父母會覺得自己懂得比較多、見得世面比較廣,所以會認為孩子應該要聽自己的。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或許還不大會有反彈,即使稍微大一點,也會因為自己我行我素吃虧,而不得不屈就於父母的說法。

在孩子成年之後,有些比較想不開的父母,或許還會持續介入孩子的生活,想要告訴他們該怎麼過生活,才是對自己比較好的方式。結果造就了一些啃老族,以及一些樂於當被啃老的父母。

隨著父母的年紀增長,這樣的親子關係,又進入了另一種角力關係。這時候變成女子強勢、父母弱勢。子女會認為父母不該做哪些事情,因為這樣對他們的健康不好等等的。

最後的結局,大概都是老年的父母,表面上忽略子女,仰賴著願意聽他們命令的那些人。但是,在心底最軟的那塊地方,還是放不下對子女的關懷。

這樣的循環,大概是多數華人家庭中的腳本,以至於對多數的子女來說,愛總是來得太遲,徒留遺憾。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

最根本的原因,大概跟我們長幼有序的傳統觀念有關係,即使到了現在,家庭輩分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華人來說,家庭關係從來就不是平的,而是階層式的關係。過去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多是階層式的,所以不會突顯家庭關係的突兀。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人際關係漸漸扁平化,而家庭關係變革的幅度卻沒有那麼快。在對比之下,就會讓很多人很糾結,甚至會想要逃離家庭關係的束縛。只是很遺憾的,在私人層面你或許能夠閃躲,但在社會層面、法律層面,你都逃不了。就算你的父母對你再不好,你如果對他們不孝,或甚至對他們有傷害的行為,你都會受相對較嚴重的罰則(除非你證實自己當時無行為能力)。

那麼到底階層式和扁平式的關係有什麼差別呢?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階層式的關係,在上層的人,不盡然要理會下層的反應,可以我行我素;而扁平式的關係中,不論你的身分,只要有想法都該被當作一回事。

你想想,過年的時候,會以誰的意見為重?即便有不懂事的孩子,多數的成年人,還是會以最年長的那位長輩的意見為重。如果長輩想要在家吃年夜飯,那麼大家就必須要在家吃年夜飯,這就是階層式關係中的互動特性。

該怎麼破除這樣的關係?

在華人社會,要把親子關係拉成扁平的,確實很困難。因為即使你願意這麼做,別人對於你還是會有不同的期待,而這些期待不論是對於父母或是子女都是壓力。

  • 第一、要有共識

我也不會鼓吹所有的親子關係都該是扁平的,而是彼此間要有共識。不能夠是子女期待是扁平的、父母期待是有階層的;也不能是否些時候要求要是扁平的,有些時候又期盼是階層的。

  • 第二、盡可能直接表達

很多時候,親人間的誤會,都是來自於迂迴、不直接的表達。那麼,不論你們決定要採用哪種互動的關係,都要盡可能直接表達,不要覺得別人應該要知道。醜話講在前面,對彼此的互動都是比較好的。

  • 第三、練習表達自己受傷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經意傷害人別人的感受,不論是家人或是朋友。所以,當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請練習讓你的家人知道,不要忍耐,因為這些傷害都會累積。與期有一天爆發,還不如在傷害還小的時候,就讓對方知道,那麼對方也才有機會來做出一些改變,假設他們有意願。

最後,給大家一個我常提到的建議,就是不一定要自己去解決和父母之間的歧見,可以請友人幫忙當作溝通的橋樑。若你還愛著你的家人,那麼就開始做點改變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