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高齡少子化的趨勢,退休可以說是一個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概念了。未來的人們,或許會開始領退休金,但鮮少會是完全不工作的。一方面的原因,當然是因為退休金越來越少、物價越來越高,所以不得不工作;另一方面則是,人們越來越健康,若可以繼續對社會有所貢獻,為什麼不去做呢?
以台灣的現狀來說,平均退休年齡大概是62歲左右,健康平均餘命是71歲左右,平均餘命是80歲左右。也就是說,退休後的人,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是夠健康的。如果沒有妥善規劃這十年要做些什麼,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退休是一門沒有人教導的學問
蠻遺憾的是,我們的社會文化,對於退休規劃是不大尊重的。我們的文化中,鼓勵大家努力工作,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我們會頌揚那些拼命的工作狂,嘲諷那些想要在生活和工作找到平衡的人。在這樣的氛圍下,怎麼會有人去想「不要工作」這件事情呢?
隨著健康壽命的延長,不少管理階層也延後退休,甚至不願意讓別人接棒。一方面來說,這表示他們還夠健康,是值得鼓勵的;另一方面則是令人憂心的,因為管理階層若不願意交出管理權,那麼一旦哪一天他們突然沒辦法繼續管理了,那恐怕會出現一個斷層。
要怎麼進退,真的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要花時間來學習!
在歐美國家,一些企業已經有針對年長的員工,進行職務再設計,或是漸進式退休的規劃,讓這些員工可以慢慢的調整自己生活的重心,讓工作的比重越來越少。也有一些人力資源顧問,是專門協助中高齡者再度就業的,輔導他們找到自己的優勢,以及如何融入新的工作場域。
若要給幾個大原則,我會說是要
- 轉變心態:過去我們對於65歲以後的生活,沒有很細緻的區分,就覺得,反正那些都是老後生活。但實際上,人的處境是會不同的,心境也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要時時挑整自己的心態,保有彈性。
- 培養興趣:這個興趣倒不一定要是未來能夠幫你謀生的興趣,單純就是一個讓你生活空下來的時候,可以有點事情做,培養一些生活樂趣、結交朋友以及累積成就感。
- 想辦法傳承、交接:白話說,就是幫自己做漸進式退休,把一些權力交出去,同時也讓權力可以被善用。這對父權主義強盛的華人文化來說,實屬不容易,但若我們都不練習放手,後患真的無窮。

若真的要退休,要做好哪些準備?
健康和財務是兩項必備的,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我想多談談心理方面要怎麼多做準備。
- 調整自己看待工作的態度:若你要退休了,工作勢必就不是你生活的重心,那麼你一定要做出調整。過去研究發現,看重工作不一定就會讓你退休後日子不好過,這關鍵在於工作之於你是怎麼樣的角色。如果你的一切,包括財富、身份地位、自我認同,都跟你的工作有關係,那退休對你的衝擊會是很大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學教授、企業主管會很難退休的原因,因為對他們來說,工作所帶來的一切,就是他們認定的自己,以及希望外界認可的那個身份。你可以很愛你的工作,但請不要讓工作成為你唯一的價值,否則退休對你的影響會非常大。
- 滿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人們基本的心理需求有三個,分別是自主性、影響力以及連結性。自主性指的就是,一個人有選擇權,可以決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事物。影響力指的就是,你是否有能力影響其他人,也就是所謂的,自己還有沒有用。連結性指的就是,是不是還和家人、社會保有關係,而不是被孤立的。退休很容易伴隨這三個需求的轉變,所以你要提早思考,自己一旦退休後,要怎麼調整,才能確保自己這些需求依舊能夠被滿足,至少不至於到被剝奪的境界。
- 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有一定年紀、人生歷練的人,會很擔心失敗,因為怕被別人指指點點、看不起。但是,每個人做事情,難免都會遇上困難,更何況當你要做一件自己陌生的事情時。退休意味著,我們很有可能會去嘗試一些新的事物,所以失敗、挫折是一定會發生的,你需要提前幫自己做心理建設。過去的研究就指出,若你面對挫折還能夠堅持,甚至能夠想辦法找出其他解決方法,你對於退休生活的滿意度會是比較高的。

沒有人該從人生退休
我們或許會從主要的工作場域退休,然而只要你有意願,你還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你不一定要踏入另一個新的職場,但絕對不該自我放逐,覺得退休後就要無所事事,整天被電視看。只要你願意去嘗試、學習,你的人生都還有很多可能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