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孤單對人有很大的影響,例如讓人比較容易早死;甚至有研究發現,孤單對人的負面影響,比吸煙還有肥胖還要嚴重。可是,我們會戒煙、會減肥,卻很少聽說有人在戒孤單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部分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孤單這件事情,不全然是由個人所掌控的。雖然抽煙和肥胖,多少也會有一些外在的影響,不過還是屬於個人掌握度比較高的一些狀況。但是,孤單就不一樣了,孤單跟外在環境,特別是人際網絡有很大的關聯性。
孤單不是銀髮族限定
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銀髮族比較容易有孤單的狀況,但是一個德國的跨世代研究卻發現,40-54這個年齡層才是最孤單的,70-85這個年齡層,反而因為社交已經穩定了,沒有那麼孤單。另外,如果要說孤單會讓人早死,在每個年齡層,孤單的影響力是差不多的,甚至在中年族群上,效果更大。
當然,這並不表示,孤單對銀髮族的風險比較低… 因為,有可能那麼孤單的中年人,並沒有活下來。所以,若只看孤單對還存活的銀髮族所造成的影響,有一點點低估了孤單對銀髮族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中也提到了,銀髮族因為比較容易面臨喪親之痛,以及會因為退休而造成社經地位的改變,這些都會讓他們比較容易被孤立、產生孤獨感受以及面對心理上的壓力。
- 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約每七個人,就有一個有心智失序
- 在60歲以上的族群中,約有7%的有憂鬱的狀況
如何終結孤單
簡單來說,就是要幫自己建立好的社交支持系統,不過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基本上,會陷入孤單的人,如果知道該怎麼做,根本不會落入這樣的處境。所以,外力的介入是很重要的。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強調了
以社區為基礎,提供完善、整合且互動式的心理健康以及社會照護服務
在台灣,我們有官派的家訪、電訪服務,也有一些民間的志工性的服務。不過,或許都可以更有系統性一點,從讓孤單的銀髮族被動被陪伴,到能夠引導他們走出來!英國有一個公益團體「終結孤單運動」(Campaign to End Loneliness)就有一些出版品,引導有意願投入的人更有效地去協助孤單的銀髮族。另外,英國最大的老人公益組織Age UK,也持續關注老年孤單的議題,2015年聖誕節跟百貨業者John Lewis合作的廣告,更是成功的吸引了大家的關注(捐款數字很難查詢,但百貨業者當年的聖誕節營收增加了5.1%,希望都是花在買東西給銀髮族身上)。
幾年前歐盟也贊助了一個計劃 Express 2 Connect,這個計畫是希望能夠透過一些講故事的遊戲,來降低高齡者孤單的狀況。當時開發了三款iPad上可以使用的app,不過合作的公司很像結束營業了,app也找不到,有點可惜。
在台灣,我們人口密度很高,民眾的社交依賴程度也較歐美國家高。雖然,我們有很多有活力的銀髮族,但是我們有更多孤單的銀髮族,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我們需要用更好的方法,來協助他們告別孤單。講了這麼多,具體的建議是:
- 社會面:
- 讓社會大眾正視「孤單」的影響
- 系統性的導入志工、資源來引導孤單的人
- 人際面:
- 每個人都留意周遭落單的人
- 個人面:
- 有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知道求助是ok的
- 多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有豐富的社交圈
希望,孤單這件事情,可以不要成為另一個現代病。
加映:歐盟底下的方案Active and Assisted Living Programme,有個競賽 Smart Ageing Prize,今年的主題是社交,就是希望能夠用科技創新的方式,讓銀髮族可以完全享有他們該享有的社交生活,還蠻令人期待的!
參考文獻:
- Tesch-Romer, C., Wiese, M., Wurm, S., Huxhold, O. (2013). Loneliness trend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Results from the German Ageing Survey (DEAS). Zeitschrift für Gerontologie und Geriatrie, 46, 237–241
- Holt-Lunstad, J., Smith, T. B., Baker, M., Harris, T., & Stephenson, D. (2015).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2), 22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