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榮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十週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這次研討會總共有十二位講者參與(會議議程)。當中包括由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帶領的台灣團隊以及五位外國醫師、學者:Prof. Jean-Pierre Michel(歐盟老年醫學會),Prof. Hiromi Rakugi(日本老年醫學會理事長),Prof. Hidenori Arai(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副院長),Prof. Chang Won Won(韓國老年醫學會),Dr.  Joseph Kwan(香港老年醫學會)。

 

研討會主軸主要圍繞在以下幾點:

0222

Integrated Care, 整合照護
Prof. Jean-Pierre Michel 在演講中提及不同科別、專業的醫療提供者之間應該要共享目標、知識並且互相尊重及溝通,以提供一個以病患為中心的治療導向。北榮高齡醫學整合門診正在這領域深耕中。根據林明憲醫師的講說,高齡醫學門診對象為80歲以上任何疾病以及65歲以上患有多重複雜性疾病、老年病症後群以及急性功能衰退長輩。多位講者一再提及成年人的一般醫療方式並不能套用於高齡長輩的醫療方式,主要因為老年人健康型態呈現多重共病、多重用藥現象,且老年人時常伴隨著身心功能退化等等。據高齡醫學中心報告,若病患吃的藥種類越多(也就是病患去各別門診看病,拿不同的藥),有更高的機率發生潛在錯誤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s, PIMs,也就是不需要吃藥但有)。在高齡醫學中心的研究中,有提及在醫院中,長輩涉及PIM的可能性為36.2%而發生PPOs(Potentially Prescribing Omissions,也就是需要吃藥但沒有)則是高達41.9%。那麼高齡醫學整合門診是否有效集合各科別之間的用藥?在該中心2012年的研究中,平均口服用藥數量有顯著降低且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有顯著提升。看來在未來高齡社會中,整合門診以及整合照護會是一個趨勢。

 

Intermediate Care, 中期照護:
這個主題的講者——彭莉甯醫師一再強調:中期照護並不是銜接急性醫療與長期照護的過渡期!中期照護是銜接急性醫療以及返家生活的橋樑。一開始,彭醫師提及高齡病患在入院接受急性治療出院返家時,除了高風險的行走障礙,同時也將有20%至40%不等的風險把功能退化、認知功能障礙、情緒障礙、營養不良的狀況帶回家。中期照護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在三個月內協助病患恢復到具備自理生活的能力並且延遲入住機構的時間、避免短期內再次入院。Dr. Joseph Kwan也在其演講中提及高頻率的(急性)進出醫院將會使高齡病患更加衰弱。在以榮民作為樣本的研究中,中期照護在短期內提升功能且下降達62%的死亡風險。

 

Asia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亞洲老年醫學:
下圖在會議中出現了兩次。這是聯合國衛生組織2015年針對全球人口老化與健康的研究報告其中一張圖(前往報告)。可以看見的是中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沒有在圖中看到的是台灣與韓國將會以更快的腳步邁入超高齡社會,即60歲以上人口達20%(日本用12年從14%增加到20%但台灣與韓國預測將會以10年及8年達到)。日本、中國、台灣、韓國都是在未來必須面對高齡議題的亞洲國家(而且是迫在眉睫),講者們一再強調亞洲國家之間應該要有平台共享經驗、知識,一同面對老化社會來臨。

Capture

再一次看以上的圖片,Prof. Hiromi Rakugi 以及彭醫師皆進一步指出歐美國家從10%到20%的進程較慢,所以有時間因應老化人口倍增。但亞洲國家則是快速進入超高齡社會,所以更需要有一個合作平台。此外Prof. Hidenori Arai 以非常嚴肅的口氣揭露了日本老年人口的結構:超過500萬長輩衰弱或生活障礙、約500萬失智以及約400萬輕度認知障礙(有高風險為失智前期),以及背後可能花費在長期照護的費用(超過40兆日元)。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衝擊是不容小覷的。

韓國Prof. Chang Won Won 認為日本、韓國、台灣之間共創一個平台會有很多機會深入探討,但也會面臨很多挑戰。他認為挑戰主要來自於各個地區使用不一樣的指標進行測量,例如步速測量、篩檢工具及標準等等。他認為在未來藍圖中冀望能夠共享經驗、共享研究設計、資料庫,並使用後設分析比較各國的世代研究。

 

Frailty, 衰弱:
衰弱是指人體多重系統逐漸退化,伴隨著失去功能性、生理儲備降低以及患病機率、死亡率上升。研討會中,香港Dr. Joseph Kwan 提出2013年的歐洲研究2014年的香港研究,衰弱是一個動態、可轉移、可治療的狀態。也就是人在非衰弱期(non-frail)可以進入前衰弱期(pre-frail)及衰弱期(frail),也可以從衰弱期的狀態中進入前衰弱期或非衰弱期。此外,Dr. Kwan也說明衰弱並不會單一發生,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發生衰弱狀態的病患同時也有多重疾病、生理障礙以及自覺健康程度不佳。李威儒醫師在稍後介紹社區中高齡衰弱研究進一步說明衰弱發生的四大面向:大腦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肌肉及骨骼系統、內分泌系統。當中,肌肉及骨骼系統的退化將會導致肌少症(sarcopenia)。

在前一部分提及亞洲國家之間應開始進行共同研究,關於肌少症,亞洲國家已於2014年共同研究這個病症。肌少症有三個指標:肌肉質量(muscle mass)減少、肌肉強度(muscle strength)降低以及生理表現(physical performance)下降。(生理表現一般來說是以走路速度作為測量,但也有以爬樓梯測驗來測量)。第一次聽見這個病症,可能會以為肌肉減少不就是一般正常老化嗎?其實不是,肌少症的機制並不僅僅因為老化,當中也包括內分泌系統的失衡、營養不良、沒有使用肌肉等等。肌少症病患相較一般病患整體認知功能較差、MMSE分數較低、語言流暢度較低也傾向比較憂鬱。劉力幗醫師提及日常生活中提升運動量或多進行生理活動確實可以提升肌肉質量(50-65歲效果較好)以及肌肉強度(65歲以上效果較好)。

 

由於研討會是由醫院主辦,講者也多為醫生,在討論上比較傾向以治療者的角度去探討生心理的指標。對非醫學系學生的筆者而言,雖然研討會之中有許多生澀的概念與字眼,但也增加了更多關於高齡長輩的知識。理解衰弱及肌少症的機制後,我們至少能夠從生活中去觀察周圍長輩,較有警覺心,可以減低延誤就醫的可能性。亞洲國家共同面對人口老化,每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唯有合作才能找出因應方法。不管是整合照護或中期照護,現在多明白一分,他日必定少擔憂一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