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失智症月專題]該怎麼知道自己或家屬失智了?

iStock_000026447094_Large

在知道全球失智的趨勢以及失智症的類型之外,大家心中可能有個問題,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或家人失智了呢?雖然在介紹失智症類型的時候,有提到一些早期的徵狀,但並不是只有失智症才會有那些行為上的改變,所以一般民眾要察覺失智症,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對醫生來說,要確診為失智,也不是一次問診就能夠確定的,只能作推測,要真正確診為失智,有可能需要做很多檢查,包含腦造影等,有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夠確診。

以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中的主要為例,她一開始以為自己是前一天貪杯,所以隔天演講的時候,一時辭窮。直到後來,自己的記性越變越差,才去找醫生做診斷,確診為阿茲海默症。電影中也提到,對於高知識份子來說,因為他們比較擅長用一些補償的策略,所以往往會錯過早期發現、診斷的時機。

一般民眾到底該怎麼察覺自己或親屬是否罹患失智症呢?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去觀察自己或親屬的行為是否有巨大的改變,且會嚴重影響生活。以記性為例,年紀大了會比較容易忘記事情,但若一些例行性的事情都連續忘記,就需要特別關注了。

阿茲海默症協會提出了十大警訊,並建議若有任何一項警訊,就應該要就醫:

  1. 記憶退化到會影響生活
  2. 覺得要規劃、解決問題是很困難的
  3. 無法輕易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不論是工作或是休閒上的
  4. 時空混亂
  5. 視覺、空間訊息處理上有困難
  6. 新增說話與書寫上的困難
  7. 錯置物品且無法尋線索找回
  8. 決策能力變差
  9. 逃離工作及社交
  10. 情緒與人格的改變  

民眾在家就可以使用的失智症篩檢工具

然而,到底是否有符合警訊,對一般民眾來說,都是困難的判斷;而且人們很容易有種防衛心態,會傾向認為警訊與自己不符合。那如果民眾要在家中做有效的初步篩檢,該怎麼做呢?在台灣,官方單位有在推廣民眾使用簡易心智狀態問卷 (SPMSQ)做篩檢,若答錯三題以上就建議就醫,這問卷當中的問題都是有明確答案的,方便民眾做初步的檢測。但因為太多問題都是和定向感有關係,也就是警訊中的第四項有關係,若當事人在定向能力上較沒有異狀,則使用SPMSQ會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美國食品藥物署FDA在2015年六月首度核可了 Cognivue 第一個診斷認知功能的電腦程式上市,這個程式檢驗了動作執行的能力、視覺突顯性查覺能力、字的區辨、詞的區辨、形狀的區辨、動作的區辨、字的記憶、詞的記憶、形狀的記憶、動作的記憶這些項目,藉此來診斷使用者是否有失智的風險。不過目前尚無研究報告顯示Cognivue對於失智症初步診斷的有效性為何。

在大陸,安人心智公司也有類似的想法,透過兩岸合作推出了海馬指數應用程式,這個應用程式檢驗了定向能力、短期記憶、執行功能、連結記憶,會根據結果提出一個風險值,讓民眾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判斷有多高的風險可能罹患失智症。

未來,類似的工具可能會越來越多,民眾也會有比較多的方式,可以儘早且客觀的去發現自己或家屬是否已經罹患了失智症。但也不需要過於恐慌,因為這些工具雖然快速、方便,然而卻不能夠證實腦部是否已經有嚴重的病變。所以,這些工作的結果,充其量只能當作參考,還是需要就就醫做進一步的調查。

最新的失智症篩檢方式

因為若能早期篩檢出病人是否有失智症,對於病人本身及家屬都是相當有幫助的,所以有非常多的研究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篩檢病人是否有失智症。有些工具強調驗血就可以檢出有些則是利用在眼瞼滴入物質,並檢驗其代謝速度來做檢驗。很多工具都還在初步研究的階段,還需要多次的驗證,此外這些工具不見得能檢出所有類型的失智症,所以不建議大家過度樂觀。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方便的工具,可以幫助醫療團隊,快速做出正確的失智症診斷!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