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議題似乎不是一個還沒有老的人,該跟大家分享的。不過,雖然我距離官方標準的老,還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比較此刻的自己,以及十年前的自己,還有跟小自己二十歲的學生,還是很有感覺的。
甚麼時候會特別有這樣的感覺呢?
首先,就是當學生用了自己看不懂的字詞的時候,會有點不好意思地問,這個到底是甚麼意思啊?通常就會換來一陣大笑,學生們大概覺得,你這大叔,居然連這個字詞也不知道。
另外,在填寫一些顧客回饋表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年齡區間,逐年往後,甚至有時候是最年長的那個區間,不禁讓人有點感慨… 我曾經做過一份關於抖音的問卷,他們居然把所有31歲以上的用戶,都當作同一個群體,實在讓人很想寫信去反應。哎呀… 光是想要寫信去反應的念頭,就意味著自己可能是老了,現在的年輕人,若有什麼不滿的,就是去爆料、發現時動態,或是開直播暢所欲言,哪來這種先禮後兵的作法。
所以,我想說的是,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其實就一直在變老了,之前我也寫了一本書叫《心的年齡,你決定就算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或許對於變老這樣的事情,會坦然許多。
要有正確的知識與態度很重要
很多人害怕變老、覺得自己被貼上老人的標籤很不好,這其實都是因為對於老這件事情有了錯誤的刻板印象。如果你有正確的知識與態度,那麼肯定不會覺得變老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最近市面上越來越多這類型的書籍,有不少是來自日本的翻譯書,也有一些是那些我們認定的「老人」寫的。每本書的風格都不太一樣,很熱門的書,也不一定合你的胃口。我鼓勵大家可以多翻翻這類型的書,對於幫自己做老後的規劃,肯定非常有幫助。
這邊要跟大家介紹幾本這幾個月出版的新書,第一本是這樣過日子剛剛好,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師、老年醫學專家大塚宣夫。這本書從老年人生活中常會遇到的事情當作出發點,告訴大家,很多事情根本都沒有根據,只是大家都習慣怎麼做,於是就認為那樣的做法是對的。
就拿洗澡當作例子,大塚醫師就說沒有人會因為不洗澡而喪命,所以洗澡真的不用天天洗,隔三天洗一次就夠了。不少臥床的老人,因為不能自己洗澡,需要其他人幫忙。這樣沒有隱私、影響尊嚴的事情,讓不少老人感到難受。從照護者的角度來看,每天幫忙洗澡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與其讓大家都為難,還不如就幾天洗一次就好,反而更好!
我蠻喜歡其中關於夫妻相處的部分,或許因為自己是男性,比較觀察到老男人在生活中的困境。書中提到的內容,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如果你現在覺得和自己的老伴相處有點困難,那麼一定要參考這本書提到的一些作法,小小的改變,就有可能讓兩個人的關係有明顯的改變。
第二本書是日本的眼科醫師平松類寫的《好好變老》,這本書特別幫大家彙整了五十五個,我們會覺得是變老的症頭。作者嘗試告訴大家,有些症頭和變老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
即使真的是變老所造成的,作者也提供了具體的建議,讓大家可以更從容的面對。舉例來說,有些人老了就常會重複買東西,一旦有這樣狀況的時候,就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失智了。
作者說到,會有這樣的行為,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憑記憶買東西,但是這件事情本身很困難,因為你家中的冰箱、食物櫃都是開開關關的,我們很容易忘了自己到底缺的是甚麼東西。作者分享說,盲人通常不會亂買東西,因為他們不到會受到視覺呈現的誘惑,他們通常目標明確,只帶走自己需要的東西。
那麼要怎麼面對這樣的狀況呢?作者建議大家可以列購物清單,不要憑記憶買東西。因為你的大腦還要處理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這種小瑣事,就不要再麻煩大腦了。作者還提醒大家,在煩惱自己記不住、記憶力衰退之前,不妨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為了日常的瑣事,耗費了太多腦力。如果是的話,腦力要省著點用啊!
第三本書是薇姐張薇薇寫的《日子過得美,生活就會好》,薇姐提早退休離開職場,在有點意外的狀況下,幫自己打造了人生新的一頁。她的分享很真誠,不會刻意只講好的、不講不好的,我覺得這是很可貴的一點。
而且很重要的是,這不是講她一個人的故事,而是講她和她的老公退休後的故事,她的老公張郎在她文字的描繪下,是一位可以當作退休男性楷模的人,我覺得對現代的中老年男性非常有指標性的意義。所以,推薦各位找來看,特別是那些苦惱自己另一半,老了可能會變成老宅男的那些女性朋友。
以上三本書,是近期跟變老有關係的書籍,其實這幾年來,市面上有很多相關的書籍,大家真的都可以去翻一翻,看看哪一本最對自己的胃口。多看看一些別人的例子、說法,你就越有能力可以幫自己好好規劃老後的生活,讓我們一起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