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本新書《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出版,作者從日本的經驗,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在高齡這條路,一直走在日本後面的我們,真的該好好思考一下,面對這些日本已經走過的冤枉路,我們該怎麼避免重蹈覆轍。

作者在一開始就點名了日本的全民保險、介護保險以及年金制度都面臨巨大的挑戰,雖然日本企圖透過提高消費稅以及保費來補這些洞,但都緩不濟急。最後,可能只能從減少福利下手…
但是,作者認為如果我們做出一些改變,或許不一定要走上這條路。像是可以重新檢視健康保險的意義,若現在的疾病多數是生活習慣不佳造成的,那麼就應該從這個方面下手,而不是只要有病,就由保險來承擔這個風險。
民眾也可以換個角度來面對疾病,作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把失智症當做一種大腦的「進化」,因為大腦要節省能源,所以開始忘掉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所以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大腦覺得自己還很有用,不能隨便開啟節能模式。
面對癌症也是如此,如果治療不能提升病人的幸福感,那為什麼還要治療呢?我們是不是根本用了錯的方式來治療癌症?說穿了,癌症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能的一種展現,若可以透過提升自體免疫力的方式,就可以獲得改善。但是一旦服藥的病人,往往會以為服藥就可以了,卻忘了藥物的功用也是在協助免疫系統作用。
書的第三章用了一個和高齡社會不直接相關的故事來舉例,說明當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更全方位的思考,到底怎麼做才是帶來最佳的效益,即使這個做法不是現在大家習慣的做法。
雖然一開始必須用特例來處理,但若特例可以成功,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就該思考怎麼做出調整。唯有持續願意做改變,才有可能面對環境持續變動的挑戰。不論是政府或是民眾,都不該抱持著一種,以前可以,為什麼現在就不行的想法。因為,環境就是不同了,怎麼可能用同樣的作法繼續過日子?
第四章提了幾個不錯的做法,不少在台灣也都已經有人在做了,我特別希望企業文化的轉換這一個,就是企業該把員工的健康管理當作是一種投資,因為員工健康,企業才有競爭力!而這背後也意味著,企業該重新檢討自己的商業模式,不再盲目追求低毛利,而是要真正思考消費者需要甚麼,去打造這樣的產品。
從永續的觀點來思考
當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種是找一個救急的解決方法,很快速,但可能只是短暫讓問題不會造成影響,而不是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另一種方法是從長計議,思考要怎麼逐步解決問題。
要做出任何改變都不容易,我們已經看到好幾個沒有成功的例子,像是年金制度的改革,健保擬定限制自費醫材上限等等。沒有改變是能一次到位,而且讓所有人滿意的。作為政策制定者,有責任端出永續的方案,而不是討好民眾的做法。作為民眾,我們要練習不看自身短期的利益,而是長遠的效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活得遠比你以為的久很多,我們必須謝絕炒短線的作法。
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那麼就功德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