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你,都該看看《我親愛的朋友們》
四年前有一齣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上映,三年前也曾經留意過,不過始終都沒有找出時間去看。終於,在端午節前,分享了朋友的貼文,被netflix抓到演算法,在我打開的時候,推播給我。

就這樣開始了四天接近二十小時的追劇人生。
成年子女與父母其實彼此不了解
這劇雖然是在講朋友,但家庭關係是劇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甚至是引導劇情發展很關鍵的部分。父母與子女或許有著血緣的連結,但除了父母對於十歲前的孩子聊若指掌之外,父母與子女之間,多半是非常陌生的。
我們常不知道對方為了自己做了多少的妥協與退讓,往往看到的只是對方又在哪些方面情緒勒索了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常選擇默默去愛,不要讓對方知道我很關心你、我很愛你。
這樣的課題,在亞洲家庭中更為嚴重,特別是越重視輩份關係的社會中。更別說男性在「說愛」這件事情上的愚蠢,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愛,不論是情人間的愛,或是親子間的愛,都是如此。
劇中一個很讓人不捨的片段,就是一位父親在女兒告訴他自己被人侵犯的時候,表面上是責難女兒,背後卻是不捨一切幫女兒出氣、討公道。結果因為這樣的誤會,父女關係的鴻溝越來越大,但這位叔叔卻始終沒有把真相告訴女兒,因為沒有人教那個年代的男人,如果跟自己的孩子道歉。
真相是什麼,有什麼好說的?
你是否也有那麼一些被誤解的部分,卻始終沒有澄清?一定要等到身故了,來不及了,才要去和解嗎?再想想吧…
若想要有機會開啟彼此了解的窗口,就要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對方身上。兩個世代,少說有二十年的差距,大則可能到了三十、甚至四十年,看事情的觀點絕對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才是對的,那麼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接受彼此的不同,不代表就是認同彼此,但至少保留了一些對話的空間。我蠻喜歡劇中女主角和媽媽好朋友之間的互動,少了一些煙硝味,多了一些真誠的建言。所以,或許我們都該依循著易子而教的準則,和朋友的父母成為跨世代的朋友,可能對大家都是最好的發展。
老後生活的啟發
如果要說這齣劇給老後生活有什麼啟發,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結交一些好朋友,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好朋友。
除了交朋友之外,朋友之間有什麼心結,也不要拖,盡早解決,否則心結對你們關係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是藏不住秘密的,若自己的作為傷害了別人,要盡早想辦法講清楚、說明白。不過,若你是故意要傷害別人,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當然除了友情之外,老後是否該繼續追逐愛情呢?這是高齡社會中,我們必然會遇上的議題,因為人的壽命延長,喪夫、喪妻的人會越來越多。如果你在60歲就喪偶了,難道就要這樣自己過下去嗎?或許我們的社會,對於婚姻第二春的接受度還不夠高,但只要有適合的對象,確認雙方都沒有委屈自己,那有第二春、第三春又何妨呢?
如果有愛藏在心中,沒有說出口,沒有被發現,就是自己的遺憾。若有機會被發現,就成了兩個人的遺憾了… 人生已經有很多的苦難,實在沒有必要再幫自己多增添一些苦。劇中就有無法被挽回的遺憾,也有順利挽回的,但誰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這麼幸運呢?
另外一個課題就是,你要怎麼過老後的生活。很多人都期盼自己可以跟朋友一起共老,特別是當彼此都已經沒有家庭的牽絆後。然而,這真的沒有想像中的簡單,因為有人可能會生病,有人可能突然又有家庭義務。與其構思要怎麼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生活,不如思考如何一個月去旅行一次,更務實,或許也能讓距離成為最好的美感。
劇中的主角們,後來就選擇了這樣的路,其實也挺好的!
去看劇吧!
這劇本是相當成功的,沒有落入說教、講大道理的悲劇,反倒是很寫實的道出了熟年世代間以及與子女間的點滴。
裡面很多金句,我想就用最後結尾的句子跟大家分享:
我是多麼的愚蠢
為什麼我會一直認為 他們只是一步步邁向死亡呢
他們只是在活出自己的人生
正如他們認真生活的樣子一樣
既然只能夠回到最初的那個地方
為了不寒酸的踏上那條路
他們將每一個當下都活得炙熱
要說一個願望的話
就是期盼這一瞬間能夠再久一些
為了不留下任何留戀 再久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