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刊載在「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
「俗女養成記」熱播,我也不爭氣的追了這個劇,想說要來當作書寫素材。但該怎麼說呢?這齣劇根本就是六年級生的回憶錄,就算你從小不是住在鄉下,你也能夠找到可以共鳴的點。不論是以前講台語要被懲罰、難吃的蒸便當或是故弄玄虛的去廢墟探險。
看劇的過程,我就在想,那些讓人我們會心一笑的,很像都是過去讓我們痛苦的事情,倒不是過去讓我們愉快的事情。是因為每件事情都有固定的開心能量,用完就沒有了,還是隨著時間,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變了,傷心地變開心了,開心的反倒沒那麼開心了呢?
我的職業病告訴我,情緒事件的強度,確實是會隨著時間變弱的,但這解釋了一半的事情,就是開心的記憶,為什麼會變得沒那麼開心。那到底為什麼不開心的事情,過了一段時間,反而會有情緒感受上的翻轉呢?這其實跟情緒怎麼來是有關係的,直白的說,情緒是我們評估外在刺激,而產生的產物。那麼,過去的懲罰,因為現在又沒有感受到那個痛,而且可能回想年幼時的種種行為,好笑的成分又多一些,加總起來,反倒多了點甜蜜的感覺。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難過回憶,都會因為時間,而變成美好的回憶。關鍵就在於,到底那段回憶造成的傷痛是否還存在;如果傷痛還存在,那麼這些回憶可能還是會讓你感到難受的,並不會完全消失。
一起回想過去的傷痛
回想過去,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就連對小孩子來說,回想以前,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每次聽到我家兩個還不到的十歲的孩子,在那邊說我小的時候怎麼樣… 就覺得好笑。你們現在都還是小時候,居然還有自己小時候那一回事。從他們身上,也驗證了我剛剛談論的事情,一些曾經讓他們難過的事情,現在回想也都比較能夠釋懷;反倒時一些他們小時候喜歡的東西,他們就不一定會那麼喜歡。
照這樣的論述,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在做懷舊治療的時候,大家都想要打造過去愉悅的元素呢?如果我們讓大家回想小時候的痛苦回憶,是不是反而會讓大家有比較好的感受,有被治療的感覺呢?我認為只要那個傷痛沒有以前那麼強烈,或甚至是不存在的,那麼這樣的懷舊,應該比起回想以前的美好更有效。
其實,現在不少人在做高齡者的生命繪本創作,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讓大家回憶過去發生的大小事情,包括不開心的事情。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有處理過以前的負面情緒,那些都是被掩蓋、強制不去回想的。透過正面出擊,雖然還是可能有一些傷痛,但是因為強度隨著時間變弱了,更有機會能夠積極去面對與處理,反而會讓這些事情能夠劃上一個句點,就是一個圓滿。
當然回想過去也是有風險的,因為這件事情的傷痛太強列,那麼反而會點燃了已經被遺忘的傷痛,所以真的要小心。但長遠來看,若藉著這個機會,可以好好處理這些傷痛,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所以,若你有機會在第一線和高齡者互動,有時候可以跟他們聊聊過去難過的事情,一來透過反差比對,會讓他們覺得自已現在的日子,過得也還不錯;二來則是可以有機會去打開過去的心結,讓他們終於可以把一些事情放下。
活在虛假的美好,表面上看起來很好,但這就像如履薄冰;勇敢面對過去,那些醜陋或許早就變了樣,不要再讓自己過去的恐懼繼續綁架現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