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得及說再見》,其實是由三段紀錄片所組成,由三個導演各別和三個基金會合作。這三個基金會分別是門諾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以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讓我對這部紀錄片非常感興趣的,是因為這些基金會都在關注不同的社會議題。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或許需要不同的視角去看同一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以下我會就這部紀錄片的順序分享我的心得。我幫各位朋友整理了下圖:
第一段:《好好吃飯》
吃飯,對很多人而言不是一件難事。縱使吃不飽,但依舊吃了。這個紀錄片看見的是獨居的老人們,他們行動緩慢,視力不好,甚至有些健忘、失智。門諾基金會每天會有志工送餐給他們,解決他們的三餐問題,然後偶爾提醒吃藥。這個影片透過送餐員串聯起來,乍看之下好像是在談獨居老人們的三餐問題。
的確沒錯,但我覺得還有更深一層是「陪伴」與「照顧」。送餐員的噓寒問暖、吃飯了沒,讓獨居老人們感覺到被照顧、被陪伴,還是有人關心自己的。紀錄片中有一位阿公,對送餐員說不想要去別的地方暫住,因為那邊沒有像她一樣對他那麼好的人(因為農曆新年期間停止送餐,所以獨居老人要去機構暫住)。
有一位阿公可以說是翻山越嶺去買米,但卻沒有錢可以直接付。再翻山越嶺回家,想要自己煮飯,結果家裡的電鍋壞掉了。這只是獨居老人每天面對的問題之一。可能筷子一直掉下來也可能手一直抖,吃不了飯,最後生氣不吃了。好好吃飯,這四個其實充滿很多的希望。他們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吃飯,也希望有人陪他一起好好吃飯。
第二段:《日日喃喃》
一般人總是以為死亡離自己很遠,雖然我們知道生死一線之差,但我們總是假裝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個故事中有三個主角。三個故事,以肝癌被連在一起。如果有看《來得及說再見》電影同名主題曲,在1:39看見的父子,便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之一。
看著這個日漸消瘦的爸爸,帶著兒子去玩,或是當兒子躺在身邊時,他輕輕撫摸著兒子,不捨地看著兒子。爸爸在半夜裡寫了很多信想要給未來的兒子,可能是不知道該怎麼和還這麼小的兒子道別,只能和未來的兒子說再見。這段故事讓我非常不捨,不捨一個小孩要面對死亡。
另外兩個主角也是以他們的方式在和家人道別。中年教授夫妻因為這場病重新找回愛,重新再愛。老年夫妻看到加護病房家屬哭泣,最後決定和老伴好好走完最後一段路。去旅行時,老爺爺一直幫老婆拍照,可以幫自己愛人拍照,也是一種幸福吧。
第三段:《人之老》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一對夫妻,因為國共內戰被拆散了。爺爺被帶來台灣,奶奶留在大連。開放探親之後,拆散50年的他們才再重聚,但他們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再過了幾年他們的伴侶也過世了。奶奶毅然決然放下在大連的好房子、兒孫們,到台灣照顧老爺爺。雖然偶爾會感歎台灣的房子甚至會漏水,但我相信只要能夠陪伴老爺爺,她是滿足的。
這一段很有時間的味道,爺爺97歲,奶奶92歲。他們在影片中有回到大連一次,奶奶說這就是最後一次了。他們拍了最後一次的全家福。我在想,最後一次的感覺是怎樣的?或許走到了最後一次,也只是想要讓留下來的後輩能安心。
《人之老》是一罈長年醞釀的酒,說著這對夫妻跨越時間和地理的故事。從大連到台灣,從年輕到老,從分離到重聚,他們老了,留下了這麼多故事。那我們是否有想過自己家裡長輩老了,留下了什麼樣的故事?這個問題留給各位自己回答。來看黃嘉俊導演談《來得及說再見》
另外還有電影同名主題曲《來得及說再見》,裡面有一些紀錄片片段。
在肝病防治基金會網頁中,紀錄片的副標題是:別讓遺憾成為隱隱作痛的傷口。我覺得這句話道盡了這三部紀錄片。也想要以這句話作為我這長長心得的結論。我們要在還能好好說再見的時候,珍惜可以說再見的機會。我們是來得及說再見的,只要不把時間花在爭吵上,把時間拿來好好道別。讓要離開的人安心離開,讓留下的人釋然而沒有遺憾。
延伸鏈接:
來得及說再見官方臉書粉絲專頁
門諾基金會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放映頭條:直面死亡的利劍——陳芯宜、沈可尚、黃嘉俊談《來得及說再見》(紀錄片背後的故事訪談)
《一首搖滾上月球》心得
特別感謝:感謝Give and Take 平台,贈送兩張《來得及說再見》電影兌換券
*電影海報取自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網站
平實又感人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