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醫師故事時間]臨床隨筆 鏡中幻影

1891年,大名鼎鼎的佛洛伊德第一次提出"失認症(agnosia)"這個概念。當時他是這麼解釋的,此現象為缺乏意義的知覺(percept devoid of meaning)。逐漸的,在認知神經學的蓬勃發展之下,大家才逐漸理解到感官系統所傳遞的各式感覺事實上還會被大腦的認知系統給自行解釋。而且認知神經系統非傳統的神經解剖可完全解釋,是大腦各結構的功能性組合。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由於神經影像的進步,科學家們才慢慢理解到一些過去認為是心理問題的現象可能都有跡可循。其中一個依著這個歷史軌跡逐步被剖析的概念就是"自我"的概念。人類到底是在兒童長大的什麼時期開始能夠了解自我呢? 這可能到現在都還有爭議,但目前倒是早有科學家證明,人類在一出生就能夠分辨自己與鏡子裡的虛像是不同的。

那如果長大了有一天分不出鏡子裡的虛像是假的,甚至覺得鏡子裡的人要害自己呢?

那就慘了!! 這算是一種妄想(delusion),來源可以是精神異常也可以是腦部出問題,但總之不是正常現象。但如果一個人的妄想僅僅侷限在分不出鏡中自我,那這倒算是不常見的神經學現象,需仔細探究。

之前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董先生,85歲,四川人,上尉飛官退役。負責國軍早年對大陸沿海的偵察任務。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老董時,我完全不覺得他有85歲。我覺得他頂多70來歲。他身高約一米八,體格十分精實,聽力、視力都非常銳利。飛行員的體能篩選真不是蓋的。而且據他自己表示,他其實沒有怎麼保養,退伍後一直在家附近擺攤賣蔥油餅至今。在學校附近也小有名氣,便宜又大的蔥油餅,算是學生的最愛了。

老董是被太太硬押著來看病的,他根本覺得自己沒病。主訴就是"他覺得鏡子裡、窗戶玻璃上都有一個跟他長的一模一樣的人想害他"。老董有這個奇怪的想法已經超過半年了。最近特別厲害,還曾經把路邊車輛的窗戶打破,只因他覺得有個人盯著他。一開始幾個月我也不以為然。我們醫院在國安局附近,過去在戒嚴時代無論是被害人還是加害人,各式各樣的"創傷後症候群"我也看得不少。像這樣的個案用點簡單的抗憂鬱劑、安眠藥加上心理諮商,效果都不錯。

但老董對這些治療基本上無效,而且他的妄想跟一般的精神問題不太相同。他的妄想非常的規則而固定,他只對鏡面上出現的"自我映像"產生妄想。對聲音、電視機的連續劇、郵件、陌生人、鄰居都一如往常的友善。仔細地做過神經心理測驗後發現他的短期記憶及空間感確實已經開始退化。腦部磁振攝影在雙側顳葉也有明顯的萎縮。應該是早期的阿茲海默氏症。開始用上了阿茲海默氏症的藥之後,的確也看到了一些效果。

查了查文獻,這個現象叫鏡像失認症(mirror image agnosia),的確都發生在退化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到目前為止有被拿出來當個案報導的還不多呢! 也難怪周圍的神經科醫師對這現象也都很陌生。

老董攤子就在醫院附近,偶而下了班經過我也會過去晃晃,跟他聊幾句。有次遇到它們正好要回家,就跟著去他們家看看。這才真讓我感受到疾病對一個人的影響確實深遠,老董家裡只要是跟鏡子相關的東西都被收了起來,能替換就全面替換。不能替換的東西,如玻璃窗則都被蓋了層不透光的布。

光聽著老董講一些國共內戰、黑貓中隊的故事,不太能感覺到他是病人。但在一些生活細節就非常明顯,在家裡時,太太去倒茶他也跟著去,去洗衣服時,他也跟著去,跟孩子一樣的黏人。實在很難想像他曾是獨當一面的戰鬥機教官。後來跟董太太私下聊,果然這也是她生病之後才改變的。個性變得跟孩子一樣,在某個程度上,老董也失去了自我。就像2-3歲的孩子總跟著媽媽一樣。

老董漸漸的賣蔥油餅會找錯錢,也常常弄混了客人要的東西。有次摔跤把手摔斷之後就沒辦法再繼續賣餅了。在這之後我覺得他退化的速度變得很快,幾個月內就變老了很多。之後病況就像溜滑梯一樣的往下掉。他們夫妻倆沒有小孩,積蓄也不多,請不起外籍看護。說實在,處境是有點堪慮。

老董最後一次住院是因為吸入性肺炎合併敗血症,有次去查房,看到病床旁好多護理師圍著他們。一問之下原來都是護專的畢業生,之前都吃過老董的蔥油餅。嘰嘰喳喳的好不熱鬧,直說著董伯伯之前對她們多好,把她們當自己孩子看待。老董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因著這些護理師們變得好溫馨。也因著這些護理師的幫忙,他沒有太多痛苦地離開。

該怎麼說呢? 人類的天性是利己的,但利他行為恐怕才是讓這個群體茁壯的原因。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